在海绵城市理念中,除了PP模块外,还有多种其他模块和技术手段,共同构成了海绵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。这些模块和技术手段主要围绕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等目标,实现城市雨水的有效管理和生态系统的修复。以下是常见的模块和技术手段:
1. 透水铺装
透水铺装是一种能够使雨水快速渗透到地下的铺装方式,减少地表径流,补充地下水。常见的透水铺装材料包括透水砖、透水水泥混凝土、透水沥青混凝土等。适用于广场、停车场、人行道以及非机动车道等区域。
2. 绿色屋顶
绿色屋顶(种植屋面、屋顶绿化)通过在屋顶种植植被,减少屋面径流,同时具有隔热、降噪和改善城市微气候的作用。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,绿色屋顶可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。
3. 下沉式绿地
下沉式绿地是一种低于周边地面的绿地形式,能够有效收集和滞留雨水,减少地表径流。其下凹深度一般为100~200mm,并设置溢流口以保障暴雨时的排水。
4. 生物滞留设施
生物滞留设施通过植物、土壤和微生物系统对雨水进行蓄渗和净化,常用于道路绿化带、停车场周边等区域。其形式包括雨水花园、高位花坛、生态树池等。
5. 雨水湿地
雨水湿地利用物理、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净化雨水,是一种高效的径流污染控制设施。雨水湿地分为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,通常设计为防渗型以维持植物所需的水量。
6. 调节塘
调节塘(干塘)主要用于削减峰值流量,由进水口、调节区、出口设施等组成。调节塘可通过多级出水口控制水位,增加雨水停留时间,同时可种植水生植物以增强净化效果。
7. 植草沟
植草沟是一种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,用于收集、输送和排放雨水,并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。其形式包括转输型、渗透型和湿式植草沟。
8. 渗透塘
渗透塘是一种小型的雨水调蓄设施,通过渗透作用补充地下水。其排空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,并需设置溢流设施以防止雨水外溢。
9. 其他技术手段
生态停车场:结合透水铺装和生物滞留设施,减少雨水径流。
生态树池:通过树池收集和过滤雨水,减少地表径流。
智慧海绵城市技术:结合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技术,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和调控。
这些模块和技术手段相互配合,共同构成了海绵城市的核心框架,通过自然和工程相结合的方式,实现城市雨水的有效管理,改善城市生态环境,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