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海绵城市” 是一种形象的比喻,指城市像海绵一样,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 “弹性”—— 下雨时能吸水、蓄水、渗水、净水,需要时又能将蓄存的水 “释放” 并加以利用。它是一种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雨洪管理模式,核心是通过 “自然积存、自然渗透、自然净化” 的方式,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的保护。
水安全:缓解城市内涝,提高排水防涝能力,降低洪水风险。
水生态:修复城市水生态系统,保护生物多样性,改善水环境质量。
水资源:收集利用雨水,补充地下水,提高水资源利用率,缓解水资源短缺。
水文化: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色,打造亲水型城市空间,提升居民生活品质。
下凹式绿地:通过地形设计让绿地低于周边路面,雨水可自然流入绿地渗透、净化。
透水铺装:采用透水砖、透水混凝土等材料,使路面雨水直接渗入地下,如人行道、停车场等。
屋顶绿化:在屋顶种植植被,截留雨水并通过蒸腾作用减少径流,同时隔热降温。
生态植草沟:利用植被和土壤过滤雨水,引导径流至蓄水池或湿地,兼具景观与排水功能。
雨水花园:通过多层植物配置和填料层(如砾石、砂)净化雨水,常见于小区、公园等区域。
雨水管网优化:结合传统管网与生态设施,如设置渗透井、调蓄池,提高排水效率。
人工湿地:通过植物、微生物和填料的共同作用,净化雨水并调蓄水量,改善水质。
雨水调蓄池:临时储存暴雨期间的过量雨水,避免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洪涝,后期逐步排放或利用。
生态驳岸:将硬化河岸改造为植被覆盖的缓坡,增强河水与地下水的交换,提升自净能力。
对比维度 | 传统排水系统 | 海绵城市 |
---|
核心理念 | 快速排水,以 “排” 为主 | 自然循环,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 结合 |
设施形式 | 混凝土管网、泵站等刚性设施 | 透水铺装、绿地、湿地等生态设施 |
应对标准 | 一般按 1-3 年一遇暴雨设计 | 目标应对 50 年一遇暴雨,兼顾水资源利用 |
环境影响 | 破坏自然水循环,加剧热岛效应 | 修复生态,缓解热岛,改善微气候 |
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单一工程,而是需要统筹规划、多专业协作的系统性工程,其理念也逐渐从城市扩展到区域尺度,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城市水问题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