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海绵城市?

2025-06-26
“海绵城市” 是一种形象的比喻,指城市像海绵一样,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 “弹性”—— 下雨时能吸水、蓄水、渗水、净水,需要时又能将蓄存的水 “释放” 并加以利用。它是一种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雨洪管理模式,核心是通过 “自然积存、自然渗透、自然净化” 的方式,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的保护。

一、海绵城市的核心目标

  1. 水安全:缓解城市内涝,提高排水防涝能力,降低洪水风险。

  2. 水生态:修复城市水生态系统,保护生物多样性,改善水环境质量。

  3. 水资源:收集利用雨水,补充地下水,提高水资源利用率,缓解水资源短缺。

  4. 水文化: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色,打造亲水型城市空间,提升居民生活品质。

二、海绵城市的关键技术与措施

1. 源头减排技术

  • 下凹式绿地:通过地形设计让绿地低于周边路面,雨水可自然流入绿地渗透、净化。

  • 透水铺装:采用透水砖、透水混凝土等材料,使路面雨水直接渗入地下,如人行道、停车场等。

  • 屋顶绿化:在屋顶种植植被,截留雨水并通过蒸腾作用减少径流,同时隔热降温。

2. 中途转输技术

  • 生态植草沟:利用植被和土壤过滤雨水,引导径流至蓄水池或湿地,兼具景观与排水功能。

  • 雨水花园:通过多层植物配置和填料层(如砾石、砂)净化雨水,常见于小区、公园等区域。

  • 雨水管网优化:结合传统管网与生态设施,如设置渗透井、调蓄池,提高排水效率。

3. 末端调蓄技术

  • 人工湿地:通过植物、微生物和填料的共同作用,净化雨水并调蓄水量,改善水质。

  • 雨水调蓄池:临时储存暴雨期间的过量雨水,避免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洪涝,后期逐步排放或利用。

  • 生态驳岸:将硬化河岸改造为植被覆盖的缓坡,增强河水与地下水的交换,提升自净能力。

三、海绵城市的典型案例

1.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

  • 改造亮点:将混凝土河道改造为自然蜿蜒的溪流,结合雨水花园、生态湿地,形成 “雨水收集 - 净化 - 景观” 一体化系统,既解决内涝问题,又创造亲水空间。

2. 中国青岛李沧区海绵城市项目

  • 措施:在老旧小区铺设透水铺装、建设雨水花坛,在市政道路设置生态植草沟,结合地下调蓄池,使区域内涝防治标准从 1 年一遇提升至 3 年一遇,雨水利用率达 30% 以上。

四、海绵城市的效益

1. 环境效益

  • 减少城市面源污染,降低雨水径流中的 COD(化学需氧量)、SS(悬浮物)等污染物浓度,改善河流水质。

  • 补充地下水,缓解地面沉降,恢复水生态系统,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。

2. 经济效益

  • 减少城市排水管网建设与维护成本,降低暴雨期间的防洪排涝费用。

  • 雨水资源化利用(如灌溉、冲厕、景观补水)可节约自来水用量,据测算,每平方米海绵设施年节水量约 1-2 吨。

3. 社会效益

  • 提升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,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。

  • 创造生态景观空间,提升城市宜居性,促进文旅产业发展。

五、海绵城市与传统排水系统的区别

对比维度传统排水系统海绵城市
核心理念快速排水,以 “排” 为主自然循环,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 结合
设施形式混凝土管网、泵站等刚性设施透水铺装、绿地、湿地等生态设施
应对标准一般按 1-3 年一遇暴雨设计目标应对 50 年一遇暴雨,兼顾水资源利用
环境影响破坏自然水循环,加剧热岛效应修复生态,缓解热岛,改善微气候

六、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政策与进展

  • 政策推动:2015 年起,住建部等部门先后公布两批共 30 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,如武汉、南宁、遂宁等,中央财政给予专项资金支持。

  • 建设目标:到 2030 年,80% 以上的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(年径流总量控制率≥70%)。


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单一工程,而是需要统筹规划、多专业协作的系统性工程,其理念也逐渐从城市扩展到区域尺度,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城市水问题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。


微信图片_20250305102613_副本.jpg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