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,其核心是为了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水问题,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推动海绵城市的原因:
传统排水系统的局限性:城市化进程中,大量硬化路面(如水泥、沥青)取代自然土壤,雨水无法渗透,导致地表径流激增。传统排水管网常因设计标准低、管径不足,在暴雨时无法及时排水,形成 “城市看海” 现象。
海绵城市的 “吸水” 能力:通过建设雨水花园、透水铺装、生态沟渠等设施,能像海绵一样吸收、储存雨水,减少地表径流。例如,透水铺装可使雨水渗透率提升 80% 以上,有效缓解管道排水压力。
案例参考: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中,通过 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 技术,使区域内涝防治标准提升至 50 年一遇,暴雨时积水深度控制在 15 厘米以内。
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:中国 600 多个城市中,约 40% 存在不同程度缺水,北方城市尤为严重。雨水作为优质的可再生水源,未被充分利用。
海绵城市的 “蓄水” 价值:通过蓄水池、雨水罐等设施收集雨水,经净化后可用于绿化灌溉、道路冲洗、厕所冲水等,减少市政用水需求。据测算,一座百万人口城市每年可收集雨水约 1.5 亿吨,相当于 10 个西湖的蓄水量。
应用场景:苏州工业园区的海绵城市项目中,雨水收集系统每年为园区节约绿化用水约 30 万吨,节水率达 40%。
面源污染问题严峻:降雨冲刷路面时,会携带油污、重金属、垃圾等污染物进入河道,导致水体黑臭。传统排水系统直接将雨水排入河道,加剧污染。
海绵城市的 “净水” 功能:生态湿地、生物滞留池等设施通过植物根系、土壤和微生物的过滤、吸附作用,可去除雨水中 80% 以上的悬浮物和 60% 的污染物,改善河流水质。
生态修复案例:深圳大沙河生态走廊通过海绵城市改造,将原本黑臭的河道变为清水廊道,水质从劣 Ⅴ 类提升至 Ⅲ 类,沿岸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,白鹭、鱼类等物种回归。
热岛效应加剧:硬化地面吸热快、散热慢,使城市温度比郊区高 2-5℃,夏季极端高温天气频发。
海绵城市的 “降温” 作用:雨水蒸发可降低地表温度,植被和水体也能通过蒸腾作用调节气候。研究表明,海绵城市区域夏季地表温度可比传统区域低 3-5℃,空气湿度提高 10%-15%。
应对极端气候: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暴雨、干旱等极端天气增多,海绵城市通过 “弹性适应” 机制,既能在暴雨时防内涝,又能在干旱时释放储存的水分,维持生态平衡。
经济层面:海绵城市建设带动环保、建材、生态修复等产业发展,创造就业机会。例如,杭州某海绵城市示范区项目带动周边产业链产值超 10 亿元,新增就业岗位 2000 余个。
社会层面:改善居民生活环境,提升城市宜居度。如成都天府新区的海绵社区,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、雨水花园,让居民在社区内就能体验 “推窗见绿、出门亲水” 的生态环境。
政策导向:国家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 “十四五” 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,截至 2024 年,全国已有 30 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,形成可复制的建设模式。
维度 | 传统城市 | 海绵城市 |
---|
地面特征 | 硬化路面占比高,雨水无法渗透 | 透水铺装、绿地等占比高,渗透能力强 |
排水方式 | 依赖管道 “快速排放”,易内涝 | 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 综合施策 |
水资源利用 | 雨水直接排放,未资源化利用 | 收集雨水用于绿化、冲厕等,节约水资源 |
生态环境 | 河道易污染,热岛效应明显 | 水质改善,微气候调节能力强 |
海绵城市不是单一的工程技术,而是一种融合生态、民生、经济的城市发展理念。它通过 “自然积存、自然渗透、自然净化” 的方式,让城市在面对水问题时更具 “弹性”,既解决内涝、缺水等现实难题,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基础。从 “工程治水” 到 “生态治水” 的转变,正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价值所在。